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血库动态 > 血库新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学术主任孙自敏:“不攻克白血病,我医生也不做了”
血库新闻 专家访谈 行业前沿 血库公告 研发天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学术主任孙自敏:“不攻克白血病,我医生也不做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他们逆行向前的背影成为最美丽、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时代影像”。经受了一波又一波疫情的生死洗礼,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白衣天使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这部由国家卫健委、健康报社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国产纪录片《中国医生》一经开播,就拿下9.3分的超高网络评分,由此刷爆网络。
《中国医生》以纪录片形式展现新时代医务人员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医学科技的追求、对医学人文的守望及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探索,深刻诠释了医生们最朴素的追求与信念:“一切为了治愈更多的病人”。
纪录片的第四集《信念》,讲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学术主任孙自敏教授,作为一名医者,曾经一度想要离开血液科。不是因为辛苦、不是因为被投诉、也不是因为家人不支持,而是,她遇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痛。

1.jpg

孙自敏1987年进入血液内科工作,当时,俗称“血癌”的白血病,基本上就是“绝症”的同义词。它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自然生存期只有1-3个月,大部分病人都早期死亡了。

2.jpg

1990年,中科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对过去15年的白血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常惨淡。孙自敏说,从科室出去的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下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的全军覆灭。

这个数据给了孙自敏极大的打击,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感到迷茫无措。“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十五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

3.jpg

4.jpg

苍白的脸,无力的面容,都是凄惨的,到病房里没有一点欢笑就是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支撑我们的这个信念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我们经过治疗几年之后,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所以当时就真的不想干血液医生了。

在孙自敏的迷茫期,她的大学同学小胡,被发现患上白血病。在辗转北京、上海等地求医之后,小胡最终还是回到孙自敏所在的医院,成了她分管病床的病人。

5.jpg

但小胡和孙自敏双方的努力,并没能创造奇迹。

小胡去世之后二十多年间,作为好友的孙自敏,一次都没有去过她的墓地。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我觉得对不起她”

6.jpg

好友的病逝,以及众多病患和病患家属无助又期盼的眼神,把孙自敏留在了血液内科。

1995年,36岁的孙自敏带领血液内科团队走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医学征程。那时,没有发达的互联网,获取医学前沿资讯和诊疗新技术,大都只能靠跑,孙自敏与同事们跑遍全国许多城市,了解当时中国脐带血移植开展的情况和经验。

在她的带领下,1999年中科大附一院血液内科成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大力开展脐带血移植临床和科研攻关,孙自敏也将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方案的优化和干细胞植入机制的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

2000年,孙自敏有了第一个通过脐带血移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成功病例。

当年的病童袁维荣,如今已经是一家医院的护士 。

如果她不说,没人能看出来她曾经是一个危重病人。

7.jpg

袁维荣(右)

袁维荣的整个治疗过程,孙自敏用提心吊胆、“度日如度年”来形容。

当年国内没有成功案例,孙医生只能参考国外的资料。
在治疗最紧张的时候,患者家属直接说:算了,如果治不好,我们就带回去。
孙自敏劝说:你再给我们两天时间。
袁维荣活了下来。
这个案例,也大大增加了中国医疗界在治疗包括白血病在内的恶性血液疾病的信心。
面对镜头,孙自敏说起同学小胡:如果她晚走十年,有可能就不会走。
但是,孙自敏终于可以来到好友的墓地前,跟她说一声:我们努力过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8.jpg

孙自敏制定的脐带血移植的预处理方案,甚至早于欧美国家,采用不含ATG的预处理方案,将脐带血移植的植入率提高到95%以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经达到了97%以上。而且还建立了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技术体系,她所在的科室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本期的纪录片也呈现了脐带血移植的常规流程、造血干细胞移植舱病房无菌封闭的环境等不为大众所知的内容。同时反应出我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这些年的进步和发展,截止目前,我国脐带血应用例数超过 16,000 例。而应用研究领域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辅助支持治疗、再生医学、免疫治疗等。

9.jpg

孙自敏教授以20多年的坚守和努力,换来了患儿们更多病愈的希望;她孜孜不倦、探索脐血移植的“中国方案”,带领团队步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全球领先行列;她把曾经的痛化为工作的动力,而把大爱给了她的病人们。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责任和专业精神。


本文图片和部分内容版权归《中国医生》所有


返回列表